如何提升孩子抗挫力,让他们在逆境中也能获得成长?
— 和润家庭教育 —
如何提升孩子抗挫力
让他们在逆境中
也能获得成长?
和润家庭教育心理咨询师刘俊玲表示,抗挫折能力是孩子抵御心理健康风险并决定人生成败的关键因素。
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会遇到无数的挫折和困境,抗挫力强的人敢于尝试,不怕挑战,积极抓住机遇,抗挫力弱的人一受打击就消极退缩,害怕失败,恐惧未知,甚至患上严重的心理疾病,所以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是家长的必修课程之一。
本篇文章,和润家庭教育刘俊玲将从家庭教育角度,结合心理学实践,为我们揭示家庭因素在培养孩子抗挫折能力中的重要作用。
木有本,水有源。孩子并不是一出生就抗挫力弱,虽说基因遗传因素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孩子性格的形成,但站在心理学的视角来看,影响孩子抗挫折能力强弱的并非仅此基因上的因素,生活环境、家庭教育、以及人际交往等都会对孩子抗挫折能力的养成存在不可或缺的影响。
其中,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培养孩子抗挫力的关键一环,抗挫力弱的孩子也可以反映出家庭在这一方面的教育出现了问题,家长要想解决孩子抗挫力弱的问题,首先想一想与自己的教育方式有没有关系。
和润刘峻岭表示,孩子之所以缺乏一定的抗压能力,首先是因为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长没有引导孩子建立起看待问题或挫折的正确视角,一些家长采用高要求、高目标、高强度的教育模式,要求孩子在各方面都表现突出,孩子达不到要求就严厉批评惩罚,使得孩子生活在一个高压环境下。
家长在孩子遇到困难时最先想的不是怎样鼓励孩子接受已经发生的事实,或者激励孩子勇敢的去解决困难,当困境发生时,他们往往会把困境的发生与孩子的缺点联系起来,去放大孩子身上的缺点,认为是孩子的某一方面不够优秀,不够强,才导致了困境的出现,这容易导致孩子产生对困难和压力的错误认知,也会打击孩子自信心,使孩子缺乏对自我的正确评价和认识,对事情结果产生错误归因。刘峻岭表示,这其实是非常不利于孩子成长的,更别说对孩子抗挫折能力的培养,长此以往,肯定会造成孩子对压力和挫折的回避。
另一种极端是有些家长过度保护孩子,帮孩子解决所有问题,满足孩子一切需求,为孩子铺好成长之路,生怕孩子受到一点伤害。而孩子一直生活在父母的庇护之下,成了“温室里的花朵”,习惯了不会的事情由父母代劳,想要的东西向父母索取,在过于顺利的成长环境下没有关于失败和困难的概念和感悟,一旦碰到挫折就会不知所措,不敢面对,还容易产生畏惧、退缩、失落等负面情绪,更难以去想办法克服困难、解决问题。
正确的做法是,孩子遭遇挫折时,要引导孩子正确看待挫折,既不能过分夸大挫折的负面意义,也不能否认挫折带来的消极情绪。
应该积极地引导孩子,让孩子明白生活中有顺境也有逆境,挫折是磨刀石,是我们人生中的一次考验。
教育理论家徐特立曾说“想不经受任何挫折而成长起来,那是神话。挫折是成长过程中的必需品”。
教导孩子遇到挫折要学会克服困难,吸取教训,要敢于面对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学会复盘与反思,在挫折中收获经验,获得进步。
家长要及时注意到挫折对孩子身上产生的不良影响,在必要的时候帮助孩子疏导负面情绪,避免负面情绪的累积,使得孩子难堪其重,帮助孩子在心态上能够越来越积极乐观,轻松豁达。心理学家马丁·赛利格曼在后续的研究中提出了与“习得性无助”相对应的“习得性乐观”的概念,认为除了能力和动机外,乐观也很重要,而且能够通过后天学习来获得乐观的心态。
家长要教导孩子用更长远的目光看待挫折,而不要过分在意一时的错误和失败,以积极的思维看待负面的事件,失败乃成功之母,遇到挫折时以一种倾向如何改进、提升、发挥优势的视角,带着积极的情绪,运用“负面事件正面表达”的方式去认知和评判。
END